
《入殓师》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入殓师》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入殓师》观后感1诚实的说,很久没有看过如此干净而感人的电影。一开始我因着名字的恐怖固执的不敢涉足,看完以后才发现全片并没有一个惊悚的镜头。
一个异常简单的故事,除了片头短短的入殓过程,整部影片完全采用顺序式叙述方式,却深刻的体现着生、死、爱、恨诸多主题。
影片一开头,是小林大悟在师父的指导下实施入殓过程。男主角娴熟的动作让我相信这一定下了不少功夫,正如他专注自然的表演拉大提琴一般。一切都那么平静、庄重、自然。
故事以华丽的交响乐团演奏为开始,一瞬间我有点恍惚,导演似乎有意将音乐家和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贵后者多么的粗鄙。然而恰是这样的对比为大悟后来的思考埋下伏笔。
失业以后大悟和妻子搬回乡下居住,胡乱的工作寻找中大悟遇见了他的师父(我一直觉得影片里这个角色更像中国人眼里的师父而不仅仅是社长)。在高薪的诱惑下大悟接受了入殓师助手这一份工作。
接踵而来遇见的各种死亡促使大悟开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为描绘这一过程中影片插入了大量大悟独自演奏大提琴的片段。在低沉流淌的提琴声伴奏中,跟随社长处理入殓事务的大悟逐渐意识到入殓师的圣神所在--让死者保有最后的尊严,以最美丽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然而在大悟真正接受并成为一个入殓师时,大悟不可避免的感受到了周遭人士的轻视眼光,反对他的甚至还有妻子。大悟动摇了,此时社长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让大悟终于下定决心继续走下去。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好奇的百度了河豚鱼白,只因社长和大悟那一副好吃的无与伦比的表情,等我知道河豚的剧毒以后又忍不住开始佩服导演的用心,河豚这样剧毒与美味并存的食材与我们绝望而美好的生活确有相似之处--好吃的让人为难。
值得一提的是,社长、大悟与办公室另外一位同事(我始终觉得她扮演这一角色挺不容易--慵懒淡定中透着一丝哀怨忧伤)一同度过圣诞节的那一段描写,大口的咀嚼鸡肉似乎要表达顽强活下去的信念,而后如怨如诉的提琴演奏又勾起每一个人不愿回首的过往。简单到可以忽略的情节,简单的食物人物和音乐的组合,让我第一次为这部电影掉下眼泪。
大悟妻子的归来似乎是迟早的事,她在他们关于大悟工作的争执中妥协也在意料当中。当大悟欲为父亲入殓时刻,她轻轻的告诉殡仪馆工作人员:我的丈夫是入殓师--她终于接受了这一切并深深引以为荣。轻描淡写的一幕让人非常触动。
他们一起见证故人的逝去时,那位殡仪馆烧炉人的话,不仅在告诉他们死亡的意义,更促使每一个观看影片的人思考生命死亡的含义--死亡也许不过是一扇门,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死亡只是穿过这道门,走向下一站。见过了这么多的生命终结,明白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目的决不是轻视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着。
尽管影片重复了多次大悟实施入殓的过程,然而似乎每一次都让人感动,并不觉多余累赘。
影片的取景也大量的加入自然元素,不管是大悟独自拉琴的远山背景还是大悟与社长谈话的室内盆景。不知是否要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生于自然死后亦回归自然,不过是来感受了一趟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
因着故事情节的简单,片中铺设大悟对父母感情的支线时便已猜到结局,但即便这样,仍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要表达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信念吧,一切源于爱的恨都最终释然。
我们要做的只是更加宽容、慎重、珍惜的对待生活,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入殓师》观后感2从音乐师到入殓师,在他身上是偶然,也是必然,仿佛一开始他就是为了入殓师这个职业而存在的,尽管他深深的爱着大提琴,尽管他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才不得不接受这个职业,但是有什么关系呢?一切都是定数,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生命就像一条婉转的静静的河流,该来的怎么都躲不掉。
故事以华丽的交响乐团演奏为开始,导演似乎有意将音乐家和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贵,而后者多么的粗鄙。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他被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时,他依然故我,只因他看到了生命的重量,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他是入殓师,但是离开了东京舞台的他,更加成为了一个“音乐师”,音乐梦虽逝去,但是他有了对生命的尊重。他,在田间演奏,在河堤上演奏,在自然间演奏……;他,遇见了各种死亡,猝死的,自杀的,自然死亡的……在生与死之间,他开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人活着一趟,死是一个人最后的归宿。而入殓师的圣神所在——让死者保有最后的尊严,以最美丽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世俗的心,永远有着高低贵贱的这样的势力。入殓师这个职业是不被人理解的,朋友的疏离,妻子的离开,他似乎被世界抛弃了,而他也心生动摇。他要离开!可是最终他理解了社长,一句“好吃的让人为难”留下了他,的确,河豚这样剧毒与美味并存的食材与我们绝望而美好的生活确有相似之处——好吃的让人为难。
妻子的归来似乎预示着大悟的努力得到了承认,其实有什么关系呢?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了,只要自己深爱的人肯理解你,陪伴你,一生便已足矣。在影片中,他的妻子第一次看到了他为澡堂的阿婆入殓,也许是他专注的眼神感动了她,也许是他的虔诚的态度感动了她,总之,他被认可了!当他们一起送走故人的时候,也许大家的心理都明白了,死亡也许不过是一扇门,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死亡只是穿过这道门,走向下一站。见过了这么多的生命终结,明白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目的决不是轻视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着。
其实,人生于自然死后亦回归自然,不过是来感受了一趟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而人的生命注定是要生生不息的,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其实面对死亡,我们没有几人可以豁达,甚至在我的心里埋藏着许多未知的恐惧。虽然我心里清楚,每个人都有送人和被送这一天,这是人不变的主题。主人公的名字叫“大悟”,真正地悟到“不惧怕死亡,大彻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种真情,才能更好享受着‘人生’这门艺术,大悟最终是“大悟”了,懂得了爱情,也懂得了亲情。
每个人都有一段过去,也许那段过去让他没办法去面对,但很多时候已经走了的路已经不能回头了……也许他们会后悔,也许他们会彻悟,但是在死面前,那些事情还有什么重要的呢?原谅和宽恕,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勇气的事情,他理解了他,也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看电影时,没想到会哭。事实是哭了,哭的一塌糊涂,哭的不明所以。平淡的故事,不凡的情节,当他坐在草地上, ……此处隐藏5837个字……部影片让人泪中有笑,散发着一种人性的味道。当然,这种人性的味道不是腐烂着的,是可以用心灵便轻而触摸到的,是人性的善意与关怀,亦是温柔着的,渗入骨髓着的温暖。
影片过后,我心底萌生有这样一个心愿:“在这个冷酷粗暴的世界里,当我有朝一日离去的时候,也有像影片中大悟的那一双手,真诚待我,温柔相握,也期望世间也会是如此--彼此温柔相待”。
《入殓师》观后感8在网上无意间听了久石让的这张OST,然后寻找电影,发现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大大的好评吸引我。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充满了忧伤的大提琴声,是那样无比的温柔,巨大的孤独感,让我想到了日本的另一部作品《菊次郎的春天》。日本人对人性的感知和认识是如此细腻而深刻的,我们时刻都想安慰这个躁动的世界,抚平内心的脆弱,这样的一部电影,让我对“死亡生命”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记得在高考那年,我独自到北京参加考试,那时外婆已病危在床,每天的治疗让她面目苍白,麻木冰冷。回家的路上,眼皮一直跳,冰冷的硬座让我产生强烈的畏惧感,当我发信息询问父母谁来火车站接我时,爸爸只是回了声表哥,那样不祥的预感围绕我整个思绪。下火车的一瞬间,我看到了哥哥胳膊上带着的黑布,内心的难过已经让我无话以对,一路没有掉眼泪也没有说话。到了医院我看到亲人们都坐在长椅上等待,看到妈妈那明显哭红的双眼,也无法给予安慰。过了很长时间,外婆被从一个绿色的大门里抬出,舅舅和姨妈们主动上前,那震耳欲聋的哭喊声吓醒了我,原来身边的亲人离你这么近,却从此感觉如此的遥远。想到外婆小时背着我上幼儿园,明明有气喘却从不放弃,一路喘着粗气的声音至今还回荡在我耳边。当一个人真正的离开你,回忆会不停的找你,直到你被悲伤压抑的无法自拔。
电影中三段对话记忆忧心:
第一段:小林和社长在公司楼上的那段对话。
那是我老婆5年前死了,夫妻总有一天会因为死亡而分别,被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把她弄得漂漂亮亮的送走了她,她是我的第一个客人,她死后我就开始做这份工作。生物吃着其他生物生存下对吧,它们倒是不同,不想死的话就有吃,吃的话好吃的才行,好吃吧,好吃,好吃吧,好吃得让人为难。
影片中运用“海鲜之冠”的鱼白(即雄性河豚鱼的精巢)告诉我们生命中的欢愉,享用鱼白是善待生命。这句“好吃得让人为难”也是别有深意,面对离开的人,我们的生活是有多奢侈。
第二段:在殡仪馆遇到一起洗澡的老爷爷,发现他是殡葬员。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感动我的是老爷爷对澡堂的老太太最后说的谢谢,这句看似轻重的话语,显露更深的情怀。或许是在有生之年我们能够遇到的人不多,使彼此的人生更加完美的人更加不多,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再见只是现在是老爷爷按下了那个沉重的绿色按钮,送她另一扇门。
第三段:小林在海边送给妻子一个石头。
以前,人类不懂得文字的很久以前,据说人们会寻找符合自己心意的石头,送給对方,收到石头的人根据石頭的触感和重量了解對方的心意,比如,滑溜溜的石頭,表示心情平稳,凹凸不平的石頭表示擔心對方。
这个关于石头的故事在片子的结局小林的爸爸手里紧握着这样的一刻石头,潜意识里是送给小林,最后小林将着石头送给了自己还没出生的孩子。
小林温柔的对待每一个离开的人,即使背负人们的嘲笑,依然内心平稳。让每一个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如此的静美,如此安详。每一个动作都是艺术,每一个动作都带有情感。泰戈尔有诗云: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即是生,亦是死,如何面对死亡,才能活的绚丽多彩。
《入殓师》观后感9与其说《入殓师》讲的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不如说它讲的是一个关于旁观者的故事。无论是主人公小林大悟、他的妻子美香、公司的古怪社长与女员工、还是焚烧工老爷爷,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旁观者”。他们有的旁观死亡,有的旁观所爱之人,有的旁观他人的成长。总之,这个略显平淡的故事把大部分的篇幅通过“旁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安静又耐人寻味。
我们大部分时间所体会的是主人公由惶然不知所措到平静自得的视角。他在旁观一场场葬礼的过程中,间接感受着生命的真实流逝,体会着不同家庭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不仅仅是死亡,他还旁观着逆流而上的鱼群,旁观着迁徙而来的白鸟,旁观着生者不同的选择和坚守。
这种旁观,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活计。人生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可改变,而旁观这些不可改变的自然定律,却不被悲伤所侵染需要一颗冷静而温柔的心。于是一个个老师样的角色出场,殡葬屋的社长引导大悟平等地看待每一个流逝的生命,教会他作为送行者“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澡堂总是一个人下象棋的爷爷陪大悟一起看逆流而上的鱼群,告诉茫然的大悟死亡“是自然定律吧,它们天生就这样”……就这样,大悟作为一个稚嫩的旁观者逐渐成长起来,他渐渐能够看透死亡的不可阻挡性与自然性,能够平等而虔诚地为每一个死者超度。这是一个旁观者能达到的第一层境地:冷静而不冷漠,温柔而不悲伤。
但每一个旁观者都不能逃脱开成为当局者的迷茫,对于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这样。大悟面对的矛盾不止一个,无论是作为入殓师所承受的社会的歧视甚至妻子的不理解,还是自幼父亲离去留下的心灵空区,都等待着大悟去面对去解决。毕竟人是注定不能够单纯作为旁观者而存在,或者说“旁观自己”是所有人都躲不过去的难题。一个优秀的旁观者在看遍了他人生命的花花绿绿后,还要能转身面对自己。大悟最终是做到了,经过了河堤上拉着琴的漫长思考,经过了一次次入殓的心灵旅程,他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直视了自己对于父亲怨恨之下藏着的爱与思念——这使他站上了旁观者所能达到的第二层境地:面对自己
当然,还有第三层境地,那便是“原谅”。旁观者为什么会需要原谅?因为当你能够客观地看待外界,同时正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往往也是你能看清所有并不高尚的人类本性的时候。大悟看的很多:各种家庭在亲人死亡面前的矛盾纠纷、并非出自恶意而是出自习惯的歧视、自己的懦弱自私和对父亲问题上的不宽容与固执……他弄懂了什么是该坚守的什么是该释怀的,他原谅了死亡面前变得卑微的人性弱点,原谅了来自外界的不理解与贬低,原谅了父亲也原谅了一直怨恨父亲的自己。在原谅之后他积极寻求改变,改变着自己的生死观,担负起责任,学习着宽容。于是在观众眼中,一个出色的旁观者成长了起来。
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殡葬屋的社长,那个总是一脸淡然的怪老头。他可以说是主人公的旁观导师,是电影中“高人”之一。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社长经常把玩桌上的小仙人掌盆栽。社长收藏了满屋的盆栽正如他送走了无数人的各色人生,而这盆开了花的小玩意儿和社长办公室的满屋新绿相比朴实又丑陋。但我却觉得这是最适合一个旁观者的植物——安静、隐忍、坚强,同时也不忘记开好自己的花。
所以,当我看到主人公也在家里的桌子上摆上了仙人掌的时候,不禁微笑起来——总有一天,这个年轻人的仙人掌也会在旁观岁月的变迁,历经人生的洗礼之后,开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花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