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的读书笔记(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着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的读书笔记1我读过很多书,但让我读到睡不着觉的只有两本,一本是大学时候读到的周鸿祎的,另一本就是现在放在我床头柜上的,每晚我泡脚的时候都会拿起来翻一翻.
在这本书里,活着的人们纷纷在故事中一一死去,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的让我们跟随着他冰冷的笔调来目睹福贵少爷的荒诞人生,继而又假惺惺的给我们一点点美好希望,让福贵在战乱中存活,让凤霞和二喜有了温暖的家庭,让书中的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在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豫,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在书中毫无征兆的以各种方式迅速死去,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所以每一次福贵困难面前的表现都让我不由得想:如果我是福贵,我肯定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可是,我不是刚从一个自以为熬不过去的困难中熬过来的吗?
我曾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思考和议论福贵的人生,也时常在想,为什么作者要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述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的轻微分界到底在哪里?后来我才慢慢理解,对于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他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就在于方向的不同,对这本书而言,幸存更多的是旁观者对别人的看法,而生活往往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福贵虽然经历了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作者在文中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所以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它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所以对于福贵,我宁愿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因为生活是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读完这本书我花了一天的时间,作者在书中也只给福贵一天的时间来讲述这个属于三代人的故事,在这里,时间隐藏了它的身份,可是又掌握着许多人的命运,我们的阅读无法抚摸它也无法注视它,可是我们又时刻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就像寒冷的到来一样,我们无法看见,只能浑身发抖的去感受它的存在.同样在作者朴实的言语中,我无法感受到当时大环境的恶劣,也无法感受到当时人们的贫穷与苦难,但却能深切的感受到福贵在一次次绝望后的希望,我相信这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福贵的苦难,更多的还是眼泪的宽广与丰富,也是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当然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很多时候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一些作者意识到的,同时也讲述着很多作者没有意识到的,而读者就是这个时候应该站出来发言的.
人总是只有在经历痛苦的时候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福贵就是在自己破产后被挑着的两箩筐还债的铜钱磨破了肩膀的过程中认清了自己,认清了自己天生就是悯农的命,脱下了丝绸衣服后竟穿不惯了!还有家珍死去时,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打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能否勇敢的面对,我不敢说.
读的是别人的故事,想的却是自己的人生,或许是我读的太入迷,我总觉得我跟福贵是相似的,或者说我们大多数人都跟福贵是相似的,又或者说福贵的一生是社会大众的人生写照,每个人都在看似苦难的生活中经历着幸福(每个人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拥有不一样的幸福,同时也会经历着不一样的挫折和困难),不一样的是每个人对待命运的方式,这才造就了社会中千千万万的自我个体!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带着平静的微笑向世界道个别,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见.
我喜欢与年迈的老者交谈,因为与他们交谈总能使我对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们,不是痛苦地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惶恐着死亡的到来,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练中留下哀愁的容颜,抱怨着不公的昨天.相反我看到的是,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尽铅华,洁白纯净.游览过万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美.恬静的年华里,他们不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人生无常,聚散离合.在每个离别的路口,我们只能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重重叠叠的留恋不舍载满了无尽的牵挂祝福.在生命与灵魂融汇的瞬间,凝聚着的是美好、幸福,这瞬间所迸发出的光华值得我们永世珍藏.
生活的路还很长很长,生命还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活着的读书笔记2书看到有庆捐血而死的的时候,脑海的里记忆一下就冲了上来,我小时候看过这个改编的电视剧,一查,果然是,改编的电视剧叫做《福贵》,小时候和爸妈一起看电视的时候无意中一起看下的,整部电视剧里就有庆死的时候那个画面一直还记着,其他的淡忘了。有庆那么想活下去,也可以很好的活下去,却因为自己想积极活下去,积极的做出贡献的时候而死了,更加显得悲伤了。
看完全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了《末代皇帝》里的溥仪。两段故事的时间跨度都差不多,两人的遭遇也都有相似之处。用一组镜头的话,福贵这边夕阳下牵着“福贵”拖着长长的影子缓缓地回家;另一边是,溥仪在快闭馆前自己跨过护栏自己缓缓地坐到龙椅上去。
此刻,福贵应该笑着唱着歌;溥仪应该也是淡淡一笑。
浮华过后,苦难之后,只留下了自己,这个时候我会想什么呢,想自己还有什么会失去,还是有什么能够得到。总有比你更惨的,也总有比你更好的,无论是正数第一还是倒数第一都轮不到自己,所以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真的是“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觉得作为人,作为接触到社会的人,活着,只是因为欲望而已了。
所谓的“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只有在真正作为动物本能求生的时候才有的。而现在每一个人,都是为了各种欲望而活着的。
但是,也终会有那么些人,在那么多之后,慢慢的欲望淡了,养了一头“福贵”,只是为了 ……此处隐藏11873个字……去,让他孑然一身的活在这个世上。但是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他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他依然维持着他和命运的友情,他依然坚强的活着。我们就要学习他坚强不屈的精神,不抱怨命运,以友好的心态面对不乐观的生活.不管我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都要乐观的面对,都要勇敢的跟困难做斗争。
生命是父母给我们的,不管遇到什么磨难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命。就像《活着》里的主人公一样,亲人都离他而去,他依然坚强的活着,我们父母都还在身边更应该活着,努力的活着,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做贡献,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主人公经历了太多的不幸、悲伤和痛苦,我想,他已经超脱了那样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带半点掩饰痛苦的虚假。经历的越多,懂得越多。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正是这些许许多多伟大的、平凡的人物,让我们通过苦难体会了生存。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福贵带给我们重要的信息,坚持活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我们要像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学习,学习他坚强不屈、知错就改的精神,不要害怕苦难,要勇敢的面对。
活着的读书笔记14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感叹一番也就丢下。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荒唐事,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迷途丈夫,撑起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土地改革,买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qiāng毙,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认命。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那时有庆已经不行,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有庆嘴唇都青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听说:'心跳都没。'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
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怎么会如此荒唐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儿子有庆死,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凤霞却死。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谁知一过又过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活着的读书笔记15《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抓去当壮叮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活着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办公室孙晓红拿来一张书单,说是公司要求每位员工都要选一本书,看了以后还要写读后感。看着一大串书名,不知选哪一本书好,忽然《活着》两个字跳进了我的眼睛,人有时候也确实也应该想想活着为什么了,于是就选了《活着》这本书。
原以为《活着》应该是卷帜浩繁的篇幅,纵跨历史的画面。当我把它捧在到手中的时候,才知道不过是一本不足200页、32开、12多万字的小册子。同是描述一个悲惨的故事,较之《冷山》、《牛虻》相比,《活着》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放下书,很长时间过去了,那些淡淡的文字仍旧牵引着你的思想,有一种冲动和力量,不断地在心灵深处,敦促你去真实的了解自己,了解现实,了解世界,了解美好和丑陋,了解苦难与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