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

时间:2025-07-18 14:08:15
红楼梦读书笔记通用15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通用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读书笔记1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颇具传奇色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家族由盛转衰,其中的各各故事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纯洁爱情。

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经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女中豪杰啊!但是却引起贾府公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潸然泪下。金陵十二釵,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剧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尤二姐贪慕虚荣嫁给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一个墓碑。赢春大丫鬟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恋爱,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了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感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红楼梦读书笔记400字6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红楼梦》。每一次看《红楼梦》,对于里面各种各样的人物我都深感悲痛,替他们不公的命运深感痛恨。特别是晴雯。

晴雯是一个奴仆,是属于当时社会低身份的一个人物。她对贾宝玉的执着爱恋之情是妇孺皆知的,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思想槽粕与制度,导致她内心的情感无法宣泄,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她悲惨的结局。每当我读至此,都会为她悲惨的命运深感痛恨与惋惜,像她这样一个弱女子,为了追求爱情,而不屑努力,是多么的崇高而伟大啊,却由于封建社会的制度,让她手无寸铁、无法反抗的接受了死亡“判决书”。

在现代社会,似乎没有多少人会提倡如此做法了、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为爱牺牲了。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虚假的时代,有很多对夫妇都不是为爱而结婚,而是为钱才走到了一起。所以,我在为生活在当时社会的人感到悲痛之时也会为他们感到庆幸,因为他们的爱情世界是真实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2

英莲,人如其名,应为人所怜。

她幼时生得粉装玉琢,被路过的一僧一道说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后来,果真应验了此说。她原是个乡宦之女,本是衣食无忧、受人怜爱,却在元宵佳节因霍启的疏忽被骗子拐走当作买卖的筹码。此为英莲之有命无运。

当英莲被买入薛府时,改名为了“香菱”。香菱随薛姨妈和宝钗刚入贾府时,周瑞家的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哪里呢?今年十几了?本是哪里人?”香菱听问,摇头说:“不记得了。”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不记得了”,体现了她因自幼被拐,无缘于父母亲人疼爱,甚至是记不起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身世也毫不知情之悲。

当然,香菱的一生也不全是灰暗。香菱在贾府大观园时,还有学诗这一值得回忆的时光。当作为师傅的林黛玉发现她的诗“措辞不雅”时,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站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甚至是“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满心中还是想诗”。从这里,我更能感受到香菱对诗之执着。

而“秋菱”一名,是有着盗跖性气的夏金桂所要求改的,“秋”字别有一番风味,给人一种萧瑟、哀颓的感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秋菱正走向人生的终结。她不断地被夏金桂设计陷害,被薛蟠虐打。此又为英莲之无运无命。

无论是英莲,香菱,还是秋菱,最终都逃脱不了以一首悲曲了结一生。

红楼梦读书笔记3

红尘滚滚,翩翩少年的一片痴心随着最后一缕青烟消逝,咚咚的木鱼声,封尘了这一段可望不可即的刻骨铭心。断肠最苦为多情,莫非是上天注定,偏叫那劳燕西东,不怨那多舛的蹇命,只恨这如梦的浮生。

《红楼梦》的爱恨纠葛、情缘牵绊中,最打动我的便是宝玉和黛玉这一对红粉痴恋,从两小无猜到两情相悦,又是木石前盟的奇缘,前生注定的心意相通。宝黛之恋空前绝后,流传千古,令人唏嘘。但是又有谁能够真正的读懂他们呢?这段恋情生不逢时,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宝玉黛玉自是才子配佳人,但这段恋情不被家人默许。第一,黛玉自始至终都是外人,虽然黛玉刚刚进贾府的时候大家都十分热情,很关心她,但第七回中送宫花事中,一共十二只宫花,可是黛玉就是最后才领到,还是别人挑剩下的,抛去黛玉的多心,按地图来说,周瑞家明明可以不去绕远路就给到黛玉的,但是他却故意绕了远路,这说明黛玉其实一直都不被家族认可;第二,黛玉的性格没有宝钗讨喜,前面也说到黛玉是一个孤傲直白的人,而长辈更喜欢温婉大方的宝钗,最主要的是这段金玉良缘可以给贾府带来巨大的利益,而黛玉毫无家庭背景,甚至依靠贾府过活,封建社会下的四大家族关系复杂,暗流涌动,他们当然更倾向于有背景的薛家。世家联姻,一荣俱荣。最后就是黛玉的身体情况,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年迈的贾母更是封建迷信,认为黛玉不吉利,自然不会同意宝玉黛玉的结合。拆散他们的除了不可违抗的命运,亦是源于他们都是封建制度下的叛逆者。黛玉父母早逝,在没有人关爱的情况下,性格逐渐变得孤傲,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并且常以“比刀子还利害”的语句,将周围不合理的现象一一揭露,因而被人看成是“刻薄”、“小心眼”,这是一种叛逆;宝玉入过私塾,却认为私塾的内容和风气腐朽败坏,那些循着古板教育路线的老爷公子庸俗可憎,在情感与观念上,宝玉都与其格格不入,这亦是一种叛逆。黛玉的身世注定她的孤苦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但她始终是孤零零的旁观者,在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只有风流多情却对她痴心一片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患得患失;而宝玉作为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却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他的行为和性情在当时的社会无疑也是被否定的。他对黛玉的欣赏,或许亦是同道之人的惺惺相惜。

《红楼梦》中除了讲述宝玉黛玉之间的凄惨爱情,还讲了贾府的兴盛至衰败,贾府的没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贾府内部的腐败和兴家意识的匮乏,刘姥姥三次进大观园的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时,大观园的景象可是奢华至极,但是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已面临家破人亡,一片萧索凄凉。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昔日泼辣的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这位昔日来打抽风的穷老婆子。这种极盛和极衰的巨大反差恰恰证明了贾府的腐败。在书中,秦可卿去世时曾经托梦告诫王熙凤这样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日子不会长久,让王熙凤早做准备,办学校,置宗祠田地,为将来做打算。但是王熙凤并未放在心上,王熙凤虽然在治家方面很 ……此处隐藏5137个字……>

依稀记得邂逅红楼梦原著,是在一个冬日午后,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任思绪在暖风中自已回荡,携来一本厚厚的书,仔细的回嚼,不知不觉已深陷其中,爱与恨,情与愁,伤与悲,出世与入世,众多天上人间的奇女子,已经把我带到了那个钟鸣鼎食之家了。不由一阵唏嘘,遂感叹曹公的心境,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本书无论看了多少遍,仍旧是一片痴心。每每读到宝玉与黛玉悲剧的爱情,不由潸然泪下。他们的生命还没有开始,命运已经做了无情的安排,贾府这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在黛玉眼中,原来只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地狱。无奈父母早亡,寄人篱下,这“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大观园中,唯一能和她交心的就是贾宝玉。正像那位癞头和尚说,两人相见便相爱,相爱便注定是场悲剧。仓央嘉措也曾说:“第一最好不相见,如何便可不想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但命运还是让他们相爱了,在宝玉邂逅无数女子后,他才渐渐明白,他心中最爱的,最不能忘记的还是他的林妹妹。也难怪在读到她的诗时,众人无不称赞林妹妹的才华。而他却为了她的诗独自落泪。因为在她的诗中,他看到了她的孤独与无奈,看到了她满腹的才华。

他们的爱情不是简单的儿女情长,而是一颗孤独心灵与另一颗孤独心灵的碰撞,像是一个人在茫茫旷野里行走,忽然遇到一个同行者。像歌词中写的那样,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他们前世的“木石前盟”注定此生相识相爱。当黛玉写下“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宝玉痛彻肺腑,撒花于水中,恸哭在地。苍茫尘世里,这冰清玉洁的爱情该如何安置?他们注定爱得苦,爱得累,在无情命运与强大世俗夹击下,渺小而无助。当宝玉结婚喜庆之时,黛玉便也香消玉殒与潇湘馆中,她已将毕生的眼泪还给了他,一缕渺渺芳魂,终将回归离恨天。

张爱玲曾说三大恨事之一是红楼梦未完,但我觉得,完与不完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茫茫尘世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孤独的心为另一颗心生命的允诺。“白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无缘为何相识,有缘为何别离?命运总是制造这样无解的难题。

红楼梦读书笔记13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所写的。他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中心,生动地描写了清代末期封建社会的贵族生活。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林黛玉的悲惨命运实在令人感到惋惜,但最让人憎恨的却是当时的封建传统观念。

作者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服饰、建筑、礼仪、书法、绘画、诗词等各类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一部封建社会下的人生悲剧。曹雪芹笔下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无不彰显出人物的特点:黛玉的聪明清秀、才华横溢、性格孤僻、心思敏捷;宝钗的美丽娴雅、处事圆滑等等,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红楼梦》这本书古色古香,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读了《红楼梦》后,我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红楼梦读书笔记14

一部红楼,浩浩荡荡成百上千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忘不了功名富贵,忘不了爱恨情仇,正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嚷。”

红楼中令我浸湿眼眶的是,黛玉形容憔悴,躺在潇湘馆的病榻上,万念俱灰时,留下一句不完整的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之后,浑身冷汗,气若游丝,最后一点余温亦消失殆尽。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的恨离开的人世,她不恨宝钗不恨贾母,只是恨宝玉没有遵守承诺。又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昔日的山盟海誓去往的天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许她已经预感到了一切。但不管怎样,她的离开并没有引起轰动,说是悄悄的也不为过。我心痛,却无能无力,也许黛玉之死,是一种解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有曲终人散之时。

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说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这本书,感觉像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太真实,似乎我经历过那些恍如昨日的故事,也似乎懂得那些岁月里的谈笑。红楼人物之多,像是浓缩了世上每个人的影子,总能在这或者那里看到自己,那里有人间百态,世间万象。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所以,《红楼梦》的悲剧美,才会在一旁观看的我们感到震撼与悲痛,和无法自拔的深深陷入。

红楼梦读书笔记15

漫长的假期,让我有机会重读《红楼梦》。中学时学着林黛玉那般伤春悲秋,大学时为了命运无常叹息,而这一次,却惊讶地发现繁华一梦中的原来还有更多东西值得一读再读。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葬礼那一回,众人人路过一户农家,王熙凤等人“换衣”的时候,宝玉看到一个纺纱车,他觉得很是新鲜就跑去摇,结果一个女孩子出来毫不客气的教训了宝玉一顿。宝玉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很特别,那种不同于府中小姐们的,健康、自然、淳朴的美,竟深深吸引宝玉。待离开的时候,宝玉发现人群里没了那个二丫头,不免觉得怅然。这种浅浅的缘分让他觉得有一些惆怅,这种惆怅是发自一种内心的关照、一种情,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状态的珍惜。

佛教里面常讲的“缘”,似乎也是在提醒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偶然的相遇。宝玉的一生,有过许许多多的缘,或刻骨铭心,或相交如水,可贵就在于他一直努力在体会和珍惜这种东西。

古往今来很多人在写离别,红楼梦里也有很多的告别,宝玉的这一次看似不经意的短暂见面,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总是一带而过甚至毫无印象。而蒋勋却说:“在此作者有一种大悲悯。”因为就在宝玉上车走出不远时,他突然发现了二丫头怀抱着她的小兄弟同几个小女孩说笑着出来。这个场景特别像一个电影画面,耐人寻味。这种匆匆的离别便让宝玉觉得生命中有一个东西没有完成。

人生就是经历了遗憾才会有珍重。

夜幕起,华灯上,平日忙碌的十字路口,路灯第一次成为街道的主角,往来的车辆与人群仿佛从未出现过。病毒来袭,我们突然被禁锢在形形色色的水泥建筑之中,与人接触成了不安与恐怖。我们从来不知道,出门、相聚会成为一种奢望。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农历春节,节日的仪式感在病魔前也不得不做出让步。人们讲因果,那是什么样的因果让我们和他人的生命产生联系?而亿万人中,也总有我们遇也遇不到的人与事。

《蒋勋说红楼梦》中提到:有缘见面,不受后有。“不受后有”是指没有后续的缘。我们最不在于的就是这种一生一次的缘分。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宽容一些,善良一点呢?毕竟从此以后,都不会再见了。那个在人来人往中给警察送上口罩的女孩,那些自己打车赶赴火神山医院,建设完后匆匆离开的工人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人世间的种种生命个体相遇又分别,也就是《红楼梦》里讲的人世间可知与不可知的缘分。无缘不求,有缘见面,何不且喜且惜?

陌生人,无论我们是否相见,我都为你祝福。

《红楼梦读书笔记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