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书笔记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小时我看不懂,到如今我终于理解了《红楼梦》,直至未看完,我已哭得泣不成声,再无心往下看。在曹雪芹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富豪家族,各种各样的人、事、物,就仿佛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现象。
人们最记得的人,莫过于林黛玉了。因为在众多人眼里她是性格最单一的人,人们只认为她很爱哭,心事很重,很刁蛮,很爱吃醋。但人们错了,殊不知她是最爱笑,也是最想笑的人。
她经常和姐妹们开玩笑,逗得大家笑得肚疼。可无奈,在荣国府中她没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都是些外姓亲戚,只将她放在眼里嘴上,从不放在心里。好点的嘴上好妹妹的叫着,坏点的从不接近他。她只能将自己的委屈憋在心里,表现的刁蛮一些以防别人不欺负她。
试问如果你在别人家呆着是否得处处小心翼翼,不说的太远,就连在姑姑家不照样也得小心翼翼吗?如果你一个人在没有亲人的外姓亲戚家,看到别人在亲人怀里撒娇,不也得哭泣半天么?而宝玉和黛玉的情缘也真应了“一个阆苑仙芭,一个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嘘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即使最后贾母为了宝玉的未来,宁可牺牲黛玉,显出了黛玉临死都无依无靠。
那边不懂人情事故的宝玉在举新婚礼,人们齐聚一堂,热闹非凡。那边多愁善感的黛玉在一个人寂寞的'等待死亡。这段乱世情缘也就此结束了。断送了宝玉和黛玉的一生。要说黛玉不在乎,又怎会因宝玉而死。要说宝玉不在乎,又怎会出家了尘缘?其实,在好多人眼里,宝玉天真,不懂什么是爱。黛玉顽固,不承认她的爱。但既是如此。宝玉为何会在被骗婚后宁死不屈,希望人们能把他和黛玉两个快死的人放在一起,可他并不知道黛玉已因他而死。这其中的丝丝缕缕,又怎说得清!
这大观园就像社会一样,有各种人,而巧姐是最后一个活下来的人,凤姐也遭到了报应。大观园也走向败落,最后家破人亡,这场梦就如同过眼烟云在悲痛与家破人亡中结束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2一部红楼,浩浩荡荡成百上千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忘不了功名富贵,忘不了爱恨情仇,正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嚷。”
红楼中令我浸湿眼眶的是,黛玉形容憔悴,躺在潇湘馆的病榻上,万念俱灰时,留下一句不完整的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之后,浑身冷汗,气若游丝,最后一点余温亦消失殆尽。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的恨离开的人世,她不恨宝钗不恨贾母,只是恨宝玉没有遵守承诺。又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昔日的山盟海誓去往的天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许她已经预感到了一切。但不管怎样,她的离开并没有引起轰动,说是悄悄的也不为过。我心痛,却无能无力,也许黛玉之死,是一种解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有曲终人散之时。
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说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这本书,感觉像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太真实,似乎我经历过那些恍如昨日的故事,也似乎懂得那些岁月里的谈笑。红楼人物之多,像是浓缩了世上每个人的影子,总能在这或者那里看到自己,那里有人间百态,世间万象。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所以,《红楼梦》的悲剧美,才会在一旁观看的我们感到震撼与悲痛,和无法自拔的深深陷入。
红楼梦读书笔记3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王熙凤对刑岫烟的观察、安排心思不错。王熙凤的说话、识人、处事都很有水平,只是太贪财。
宝玉虽与黛玉厚密,说话也绕些弯子,欲问黛玉几时与宝钗和好,先借用《西厢》。
早说过凤姐胆大狂野,是一个贪玩的家伙,开始因有事不来诗社,知道有烧烤了,再忙也抽空玩。
红楼梦读书笔记4“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再一次将《红楼梦》看完,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20xx年,我26岁,那个时候读这本书完全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看完后总觉得故事情节不够精彩,没有强烈的代入感,也不得要领。
第二次阅读这本书,虽然很认真,心也很静,更是从中得到了一些感悟,但是却与奇书一词不得其解,从书中许多细节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大概应该是明朝中期的社会背景,但实际上应该是暗指清康熙晚期至乾隆中期,曹雪芹先祖是汉族,后来抬籍为满清正白旗包衣,从曾祖起三代人都担任过江宁织造一职,颇受康熙信任,后来雍正继位,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牵连,曹家多次家产被抄没,家道从此衰落,而曹雪芹正是经历了由盛转衰的时期,书中贾宝玉应该就是描写他本人。
四大名著都出自明朝,而《红楼梦》却出自清朝乾隆中期,以后来突起之势将《金瓶梅》斩于马下,更是后来居上成为四大名著之首,堪称千古奇书。此书由众多人物构成,主要人物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组成,其中人物描写性格分明各异,层次鲜活,形态各异,情感细腻,对话风趣,服装穿戴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饮食、房舍、楼台、亭阁、花园、景色用词繁多,比喻唯美,诗词修饰优美,真实生动的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欧治、生活、经济、文化、也影射了封建社会的奢靡、腐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此书后四十回,开始写得还能跟上曹雪芹的节奏与思路,但后面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情节略显牵强,结局太散漫,几个主要人物交代的不够清晰,让人仔细回味,琢磨之后仍不得章法,这只是我幼稚的思维我甚至在想,如果是曹雪芹来写完,文中的主要人物结局是否不用那么悲凉,他(她)们的命运又会是怎样,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风情。
虽然小时候不爱学习,文化程度太低,也不怎么喜欢看书,但是,我却很喜欢中国历史,很喜欢看历史书,我觉得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曲折有趣,而且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胸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必须知道我们的祖先们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历史不忍细看,也许今朝富贵荣华,殊不知明夕繁花散尽,也许到我五十岁的时候,再来看这本书,又能窥其其它的智慧,明了其中滋味,“说到心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读书笔记5每个人都读过许多书,我也不例外。在那么多读过的书中,有一本令我没齿难忘,那就是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它讲述了林黛玉因丧母被外祖母接到贾府,见到贾宝玉和众姊妹,宝黛二人一见如故。不久,宝玉的表姐薛宝钗也在贾府住下了。宝玉的姐姐元春被封为妃,皇帝准她探家,于是贾 ……此处隐藏5030个字……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快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不过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悲剧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己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尽?真真是红楼一世界。
红楼梦读书笔记13“侬今葬花笑人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而我也被这句话中所体现的悲凉和伤感深深吸引。
古往今来,不少名家大作被世人传颂,但没有一本书像《红楼梦》这样将我深深吸引住。
初读红楼,是稚嫩,是无知。我只看到了宝玉的轻浮,黛玉的柔弱,宝钗的宽厚,王熙凤的小家子气还有其他人物的尔虞我诈。我单纯的以为这本书,只是记载了贾氏一家的兴衰史。于是,我将它弃在了书架上。
时隔几年,再读红楼,我拂去书上的细尘,慢慢品读。这一回,我看见了宝黛之间的凄美爱情,看见了作者的煞费心机。作者在写书时将人名、地名、物名全部都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好比如贾宝玉在大荒山无稽崖上的青埂峰上开始了“荒诞无稽”的“假宝玉”生活;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原应叹息”;王熙凤最终“亡西风”;潇湘馆中黛玉“消香”,怡红院中宝玉“遗红怨”等等都透露出了人物的悲凉结局。且作者曹雪芹也在四大家族“贾、史、王、薛”中说明了是“假史枉写”并透露出《红楼梦》这部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为核心的小说是一部“家亡血史”。并且,红楼梦中诗词含量惊人!黛玉的葬花吟更是经典著作。从此,我对红楼爱不释手。
现在,我每次拿起这本书,都带着对作者深深的敬佩和对这本书的欣赏,它使我看到了创作的巅峰所在。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红楼梦始于言情终于言情而不止于言情,不错的,它记载了对当时社会的披露;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更不错的,它的所有都值得我们欣赏。
如今,再拿起红楼,扑鼻而来的,是饱含着深刻思想和醉人感伤的淡淡书香,我已沉醉其中。
红楼梦读书笔记14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平儿精明,有人送钱来,机警地避开了贾琏的视线,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
贾琏的奶妈也知道办事的窍门,有事找凤姐才办得妥:“从此我们奶奶作主,我就没的愁了”
凤姐的事瞒着贾琏,贾琏的事她却参和参和,贾蓉贾蔷原是好兄弟,兄弟二人又与凤姐要好,凤姐自然是要帮说几句话撑腰。既帮说了话,便可以做顺水人情,推荐两个工仔,立即就解决了贾琏奶妈刚才所求的事。蓉、蔷两兄弟想借机打点贾琏夫妇,贾琏夫妇都在小字辈面前摆出一幅廉洁奉公的样子。可见,不要贪小便宜,要贪就贪大的,同时还要因人而异,不能见好就伸手。
向秦钟索命的鬼神也写得活灵活现,宝玉运旺时盛,连鬼都怕。秦钟遗言宝玉:“……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好好的一对朋友,转瞬阴阳相隔。好朋友的临终遗嘱,都不能让宝玉提起认真读书,考取功名的劲头!
红楼梦读书笔记15有人采访任正非,问他每天早上让他起床的动力是什么?他答我饿了,要吃早饭,仅此而已。你当真信他?
他是一个这么有目标、有激情的人,一个工作狂,他的时间这么宝贵,怎么会舍得浪费在床上?他的这个回答,就好比问开花是为了什么?你答开花当然是为了结果一样。大实话,又是大忽悠。难道开花更重要的不是为了绽放美丽,播撒芬芳吗?
最近正重读《红楼梦》。原本给自己列计划一天一回,共一百二十回,想着能在一百二十天里逐字逐句把它读完,那也算是不小的成绩。谁知,一两回读下来,根本刹不住。忍不住一直往后续,每天三四回。
二十年前我初读《红楼梦》,不管内容,只求情节,里面的诗词歌赋,繁琐的吃穿住行细节通通略过。仅仅把它当作宝玉宝钗黛玉三角恋故事来读。所以,除了认识几个主人公,几乎毫无收获。如今再读,态度完全不一样了。不仅书中所有配诗逐字逐句细读,连书下方每一个注解都不放过。碰到我喜欢的名言佳句我还会拿笔记录下来,这是我第一次读书时旁边还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一点也不觉得麻烦,相反,很是享受。
虽然网上有现成的人物关系图可以下载,但我自己根据自己掌握的进度,慢慢完成了一个人物关系思维导图。自己做的,记得更牢,有利于后面阅读。
现在再读此书,感受真的很不一样,收获太多了。要知道自己这些年来了到底有没有成长或者变化,拿起曾经读过的一本书再读,就知道了。同一本书在不同年龄段读起来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个人的经历、阅历和人生经验,还有理解能力,思想观念等等都在变化。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大百科全书,故事性也很强,确实名不虚传,好看至极。若要问我现在每天早上起床的动力是什么?当然是起来读书,有好书在召唤,我舍不得赖床。心理专家说,幸福要向内求,外在的东西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短暂的。
想想也有道理,难怪我从来没有因为要看一眼隔夜买的某个奢侈品牌包包而催促自己快点起床过。倒是常常为了某个约会、某本书或某次出门旅行而兴奋不已,不想睡觉。
那么,你每天早上起床的最大理由是什么呢?愿你跟我一样,有所热爱,也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