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呼兰河传读后感1开学的时候,我利用课余时间看了小红写的《呼兰河传》。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小故事。
豆腐在当时是奢侈品。晚餐吃一块豆腐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有一些贫困家庭买不起豆腐。他们孩子的梦想是开一家豆腐店。甚至有一个人破产了,宁愿破产也不买个豆腐吃。这说明了穷人的悲惨处境,他们就那样生活过,连一块豆腐都买不起。
旧社会的女性生活可以说是非常悲惨的。庙会上,老庙里的人都很虔诚,但在娘娘庙里,人们根本不尊重娘娘,只求她给子孙。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女性是多么的不起眼。
书里还讲了一个小团圆媳妇在.的故事,她很好,但是被折磨,被打,被骂,被虐待,心里其实很委屈。她想回家,可是人家说她身体里有鬼,说她要驱鬼,说没有偏方有效。她被迫在热水中洗澡,被折磨致死。作者通过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中的不幸命运。
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这三篇短篇小说只是书中的一个缩影,却表达了女作者对旧社会的愚昧、落后和黑暗的不满和愤怒。萧红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女性精英,但很多女性都过得很辛苦。新旧对比,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女生不受歧视。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生活,女生要自强不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呼兰河传读后感2在明亮的灯光下,我打开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渐渐地,内容情节像块磁铁似的把我吸引住了,我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香港病逝前的最后一部著作,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她的生活也陷入了极度的困惑与迷茫之中,于是她以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传世之作。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状态。呼兰小镇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简简单单的,他们物质生活是简单的。
小说从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为起点,然后展开了对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描述。整个小城的人们,挣扎地生活。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困循地生活着。在看似漫不经心、童稚浪漫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旧中国扭曲变态的社会现实。作者鞭答那些愚昧保守、苦中作乐的劳动农民,而歌颂着他们当中那些善良淳朴、勇敢追求幸福与光明的人们。
在作者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也就是后院的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说尽旧社会的黑暗;说尽萧红童年的快乐;说尽四十年代呼兰河畔发生的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3在刘老师的推荐下,我们全班同学在寒假都阅读了《呼兰河传》这本既有意思又可悲凉的小说。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大作家萧红的作品,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生命几乎都用在了写作上。她小时候虽然悲苦,可她从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抗争。她的一生中,发表了《生死场》、《砂砾》等作品。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第三章。因为这一章讲述了萧红与她那善良、慈祥、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祖父在一起的一个个美好故事。一开头书中就讲了祖父的园子,一读到这里,我就不自觉的融入其中,好像自己也在那个美丽的园子里了。园子里的蜻蜓是金色的、蚂蚱是绿色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那里是如此的美丽,我好想一直在那个园子里玩耍啊。
我不仅喜欢那个充满圣灵的大园子,我还喜欢萧红的祖父。他快七十岁了,可他仍然保持一颗和作者一样的童心,和他孙女一起快乐的玩耍、一起读诗、一起哈哈大笑。让作者对她的童年充满了幸福的回忆。
这一章节给我的启迪是: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用童年一样纯真、善良、宽广的胸怀来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4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呼兰河传》。当天晚上我就读了起来,其实刚开始读,我觉得枯燥无味,耐着性子看了一看,随手就丢到一边去了。当我学了课文《祖父的园子》,老师让我们读一下《呼兰河传》这本书,我又重新翻开的时候,细细品味,才发觉它的精彩。
打开书的第一页,我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小镇呼兰河。呼兰河并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夹杂着悲凉。这里有东二道十字街上拔牙的医生,有被当地愚昧和无知的人折磨死的小团圆媳妇。有胡同卖麻花粉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更有书中的‘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下地。
这一幕幕,一件件作者都用童真的语言描绘的生动无比。尤其是“我”和祖父的事情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不觉得拿自己的童年和书中“我”的童年去比。童年在书中“我”的笔下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在作者萧红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可是我们看来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到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读书使我快乐,读书使我成长,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5暑假里,我看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我禁不住被萧红的写作手法所触动,文章描写细致,而且还大量运用了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仿佛让我身临其境。
我认为整本书可分成三大部分,稍微写一写的是呼兰河的大泥坑子,我觉得这个大泥坑子,虽然是一个在呼兰河里最会闹事情的大坑,但是却就是因为只个大坑,给呼兰河这个小村庄添加了许多热闹的成份,当马掉进坑时,就会有许多人以飞快的速度拥过来,一部分是热心的人,卷起袖子,打算下去大干一场,把马给救上来,当然另一部分就是那些衣帽整洁的“贵族”啦,在一旁袖手旁观,但是经过人们的一番努力,最终这匹马还是被救上来了。
还有就是讲的是呼兰河这个小村庄一天的流程和风俗。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文章中讲到的跳神,那些所谓的跳神很像一些巫师,装神弄鬼,把一些不大的事情搞得沸沸扬扬,弄得整个村子的人都知道,但是文章中这些跳神唱的歌还既连贯又押韵呢,实在是太有趣了,简直就好像是一首首小诗。
其中写得最详细的就要数作者萧红和祖父以及村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我觉得萧红的祖父真好呀,不但和自己的孙女一起干活,一起谈事,还会教自己孙女一些东西,其中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祖父和萧红一起念诗了,念诗时萧红的调皮可爱令我哈哈大笑,祖父的耐心教导,又令我惊叹不已。
假如你还想知道呼兰河这个小村庄里更多事情,那你就赶紧去看看《呼兰河传》这本书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6今天,我认真阅读了《呼兰河传》第五章的内容,感觉作者是用灰暗色为背景来描绘这一章的主要人物---小团圆媳妇。
……此处隐藏1650个字……瓜啃了一口便扔下去抓蜻蜓,想睡觉便躺在花丛中,享受着清风的洗礼,要玩便与蝴蝶蜜蜂赛跑,想要干嘛就干嘛……让我记忆犹深的还是那黑乌乌的地下室。数不清的蜘蛛网,老鼠把这里当作流动的市场,灰尘早已铺成了一块地毯。可是这样一个脏乱不堪的地方,却成了主人公玩得不意乐乎的新天地。她钻进东倒西歪的纸箱中,找出一件件“珍宝”——用了半瓶的墨水,生了锈的刀片……可惜没有纸和笔。她只能跪在“地毯”上,边回想着大人写字时的模样,边在墙上一笔一画的刻着只有她自己才能看懂的文字。或许哪一天,她倚着箱子睡着时,会在梦里里,老鼠看懂了她的文字,正与她激烈的讨论着……
园子里的动物也许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她的童年化作一串凄凉的歌谣略过了她耳畔。尝尽人生百味的`她,在写书时她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他对人生的绝望,在平凡中的我们不是幸运的吗?
呼兰河传读后感11莎士比亚说:书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老师推荐大家共读《呼兰河传》一书。这本书是中国著名的女作家萧红笔下的,里面满满的是荒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
这一章主要讲作者通过回忆院子里的破东西,描写出一个特别荒凉的景象。在祖父的校小院中,有养猪的,开粉房的和赶车的。眼看旧房子快要倒了,随时都有危险,可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住着,就这样日复一日的醒来又睡去。读到这里我也非常气愤,人们怎么能这样无知呢?难道他们从来不会为以后着想吗?
每到下雨天的时候,房子就更不争气了。大大小小的桶摆满了屋,雨点落到桶的那一瞬间,滴滴答答的,就像奏响了交响曲一样,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啊!也许你会问这是为什么呀?因为修建房子需要花钱啊!请大神,放河灯,逛神庙,他们却又那么豪爽,可修整房子却要花钱的呀!呼兰河的人就是敲烂他们的脑壳也不会清醒的小镇的人们意识短浅,自私愚蠢,前途迷茫,仿佛世界的一切都是模糊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不能像他们一样,只有追求完美才可以活的更加出色,精彩,有趣。
呼兰河传读后感12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这本书是作者萧红,她在生命末期在香港完成的小说,小说在童年回忆中描写出北方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在琐碎的小事中描绘出了沉默的民国灵魂。
全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加上一个尾声,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第二章。主要血呼河兰传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出生活在呼和兰这个小城里人们的精神风貌。内容大多以介绍东北小城为主或许也只有这么多烦恼的小事,才能在我们脑海中显现呼兰河的风貌。其中有泥泞的道路,很不好走,但是却要走了过去人过不去的坎,这里,却走了出出来。人都要努力,却为何有些人不劳而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可以因小事而不开心,例如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太好,于是我觉得我对这门科目失去了信心。第二次考试也同样没考好,但我这次努力改正了我以前的错误。最终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还有一次我学自行车,但因为我跌倒了,于是我不骑了,但是我又转念一想,如果下次有事那肯定不行,于是我努力骑。后来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在上学期由于我不遵守纪律,上课未能认真听讲,学习不主动,导致学的东西不扎实,学习也有所退步,考试成绩不理想,今后我要努力改掉以前不好的习惯。看完第二张,我觉得这本书很精彩,你们认为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13“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读完《呼兰河传》,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在萧红的文字中,隐着一座装载美好的小城。
小城很孤寂,很渺小,但尽是人间百味,藏满了人们的朴实与民间的繁杂,读到深处,涓涓流出的是思念。循着文字,似乎已经能听到邻里街坊在七嘴八舌的谈论声,还能听到车夫在石板路上拉车的脚步声,也能听到卖菜的农贸商人招呼客人的吆喝声。小城虽孤寂,但都是一个个淳朴的灵魂塑造出来的,展现出一番热闹景象。
我向往如此简单且美好的小城,连字的缝隙里都透着别样的情感。这座小城好似如今的每个人,在偌大的世界里迷茫,孤独的像一艘在大海里独自航行的帆船,但心里却永远是满腔热血,繁杂但带着朴素。每个人心里都有座小城,但好像从未被发现,也许在心中的小城里才能拥有如萧红的文字中那样单纯的情感吧。
所有人都在命运的洋洲里奔波,或许有时候会深感疲惫,但我们依然可以心怀美好,去看到生活中的爱。就如那座简单美好的小城,它永远是萧红心中明媚的春天。
呼兰河传读后感14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是啊,这说的就是《呼兰河传》,在萧红笔下呼兰河这座小城并非繁华,小城里人们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人,那就是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的老婆王大姑娘生完第二个孩子后就死了,而周围的人都等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而冯歪嘴子却没有放弃,他的身上有着别样的坚韧,读起来让人感到悲壮,虽然他卑微贫穷,但却一直积极乐观,坚强勇敢,心中有爱。在他的妻子去世后,他没有被绝望洞穿,反而是充满希望地抚养他的两个孩子,这种顽强的生命里,正是麻木的世界中所缺少的。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题不会做了,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要是一看不会做了就不做,放弃了,那你可能一生都不会,所以遇到了困难,不要气馁,不要放弃,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只要你坚持就能成功。
想想灵犬莱西吧,莱西为了找到它的主人,不管路上有多少障碍和荆棘,不管有猎人追捕他或者受伤,他仍然勇往直前,不管路上有没有狗贩子追捕它,不管有没有大河拦住他的去路,他没有退缩,勇敢的迎上去。他凭他那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找到了主人。
是啊,只要坚持一下,咬咬牙就过去了,做什么事,不要轻易就放弃。有些时候靠的就是那顽强的精神,只要你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的高峰。山那边的海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得到。没有什么我们是做不到的。加油!加油!加油!
呼兰河传读后感15呼兰河是一座闭塞贫穷的小城,那里人们善良热心,但仍然摆脱不了封建思想,这本书开头轻松,到后来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悲剧,越读越沉重,令人同情。
从这本书中,我仿佛看见了东二街上的泥坑,没有一个人想过填坑。家畜们被水淹死,多么悲惨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无知而又麻木。
我仿佛还看见呼兰河正举行“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和“野台子戏”等热闹节目。这些怨鬼拜神的节目,太迷信了,不如有病就医,有困难迎难而上。
这本书最让我震惊的是团圆媳妇被她的婆婆折磨致死。一个12岁健康、活泼的小女孩,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看见我,也还偷着笑”,但是她的婆婆因为愚昧、迷信、无知,照“规矩”经过婆婆的毒打与烙脚心的“调教”之后,日渐病倒,又经过跳大神、吃偏方、抽帖儿、用大缸洗澡种种奇特的“治疗”,最后活活用开水浇头浇死了。
看完这本书,我想,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旧思想,封建社会迷信思想太可怕了!对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太幸福了。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人都接受了知识的洗礼,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思想,我们要崇尚科学,拒绝迷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