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导游词

时间:2025-10-18 08:11:13
明孝陵导游词

明孝陵导游词

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游,就有可能用到导游词,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如何把导游词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明孝陵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明孝陵导游词1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动工,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

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系清宣统年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以六国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梅花山因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米。

明孝陵导游词2

各位游客:

我们即将参观的景点就是明孝陵。你们知道明孝陵的主人是谁吗?这人可大有来头,我们边走边介绍。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

明孝陵修建于1381年,其实明孝陵的这片土地原是六朝开善寺的原址,也就是我们现在位于明孝陵东侧的灵谷寺,可是当时朱元璋为了夺取这篇风水宝地呢,还大兴土木的将寺址从独龙阜迁到了紫霞洞的南面。当新寺建成后一些风水先生又来搬弄是非,于是灵谷寺又再次搬迁现在到了明孝陵以东。

在陵墓动工后一年,马皇后病逝,因为马皇后死后谥号“孝慈”,因此陵墓取名“孝陵”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入葬于此,整个工程直到142019年才完工。

朱元璋生世:朱元璋生平。明太祖朱元璋(1162-1227),明朝开国皇帝。本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人。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率兵出征,有攻必克,1355年,郭子兴死,被明王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1356年,领兵攻占集庆(南京),改名应天府,建江南行省,称吴国公。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计,积畜实力,1364年,灭陈友谅,自称吴王,1367年,灭张士诚,后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举兵北伐,进攻元大都。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位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京师,是为明太祖高皇帝。

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红墙金甍,宏门巨碑,神道石刻森严肃穆,深远庄严。坟山封土为宝城宝顶,即围绕坟山起墙,称宝城。城中封土为山,称宝顶。自朱元璋开始宝城宝顶均为正圆形(清代帝陵依明制而建,独改宝城宝顶为椭圆),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大金门、碑亭

1、大金门的建筑特点及规模

2、碑亭原来的建筑形式和现有的形式

3、碑亭的俗称

4、功德碑简介

5、碑文的内容

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当年明孝陵陵区从大金门的两侧延伸出一道45华里的外墙,把整个紫金山都包括在内。原来的大金门是重檐歇山顶,顶覆有黄色琉璃瓦,现在屋顶和大门都荡然无存了。只剩城座以及三拱门。

过了大金门,我们就来到了四方城,这里原来是一座碑亭,由于顶部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只留下了四面墙壁和四个门券,每边长26.86米,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俗称它为“四方城”。四方城内的这座石碑叫“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明成祖朱棣为朱元璋立的。碑高近4米,上书碑文是由朱棣亲笔所撰而成的。,全文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部分,分别记叙了朱元璋的一生事迹。这块碑是南京现存最大的碑刻。下面这个驮碑的圣兽被称为赑屃,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当年朱棣发动政变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其中之一呢就是为朱元璋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以此来笼络人心“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落成是在1413年,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

二、神道、梅花山

1、石象路的六种神兽名称、数量及排列顺序

2、望柱(点到即可)

3、石翁仲路上文臣、武将的名称、数量及排列顺序

4、棂星门复建的时间

5、孙权墓和赏梅胜地

走过御河桥,我们就 ……此处隐藏17311个字……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

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石碑,那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这驮碑的龟趺呢叫做赑屃,传说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外形似龟喜欢负重,故常用作石碑的基座。

整块石碑高8.78米,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平,二是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398)

石像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路两侧分别竖立着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要求,各有寓意。

狮子是皇权的象征,也镇魔辟邪,为帝王陵道专用。獬豸代表公平正义,作为神兽呢表明帝王执法如山,非常正直;骆驼为沙漠之舟,代表国力强盛;大象表明江山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兽,马是供人驱使的重要动物。神兽寓意一是为纪念朱元璋功德,使后人感受死者威严和国家太平富强,二是祈望镇魔辟邪,保护孝陵。

望柱是神道第二段的起点,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过了第二段便是翁仲路,主要由四对武将和文臣石雕像组成,先武将后文臣,文臣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端庄肃穆;武将身披甲胄,手持

金吾,威武雄壮。如果仔细看便会发现,这里面既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并且年轻的在前,年长在后,表明大明江山后继有人,千秋后代。

棂星门是明孝陵引导部分的结束,棂星门被广泛运用于宫室,坛庙之前,是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是礼制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20xx年在遗存的基础上恢复了当年的原貌。

大家还记得我之前说明孝陵建陵的一大特色吗?明孝陵的神道是弯曲的,就是为了绕过这片梅花山。梅花山原为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及步夫人的合葬墓。当初有人对朱元璋提议搬迁孙权墓,而朱元璋却坚持保留此地,并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

1929年这里种植梅花,1943年改名梅花山,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初春,梅花山上的万株梅花次第开放,宛如一片香雪海。到梅花山踏青赏梅已成为南京市民的习俗,每年春季在梅花山举办的“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已成为南京旅游节庆活动的著名品牌。(635)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桥叫做金水桥,原有5拱,象征孔子提出的礼义仁智信,现为三孔石桥,桥基和两岸石堤仍是明代的原物。

金水桥以北便是孝陵主体建筑陵宫区的正门,因从前看守孝陵的陵户分为文孝卫和武孝卫,文东武西,陵宫门左右两侧门恰是“方门”之制,所以称为文武房门。它黄瓦单檐,正门开三券拱门,东西两侧各开一个侧门,原来门上嵌有青石碑一块,阴刻有镏金“明孝陵”3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现门是1998年修复的,20xx年改为文武方门。

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用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文字晓刊刻了保护明孝陵的告示,但由于碑上没有中文,周围百姓看不懂,并没有达到保护明孝陵的初衷。

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是康熙三十八年南巡谒陵后所书,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朱元璋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清朝皇帝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二是为了笼络人心。“治隆唐宋”碑的两侧分别是乾隆南巡谒陵二十三年和三十八年时题的诗,“治隆唐宋”碑侧后是两块记事卧碑,分别记录了康熙两次谒陵时的盛况,西边这一块刻有《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题名。(432)

享殿位于碑殿后50多米处,是陵宫内的主体建筑和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也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享殿规模很大,建成于洪武十六年,毁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根据现存遗址判断,当年的享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在三层是须弥座台基上的巨大建筑。现在还保存三层石须弥座三层石栏杆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的建筑。现在的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单檐歇山顶,规模要比原来小很多,仅有三间。现存的建筑有56块巨大石柱础和台基。现在,享殿内放着朱元璋的画像,目前明孝陵享殿内常年举办与明孝陵相关的史料展览。

再往后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这道门同时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也在此得以体现。

我们现在走过的这座桥为升仙桥,桥下便为明孝陵的第三道御河。

方城位于升仙桥后,方城上为明楼。方城明楼是明孝陵的创新建筑。方城为宝顶上的一座大型建筑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正面高16.25米,下部为石须弥座,在束腰部分刻有绶带纹和方胜纹,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方城外墙已十分斑驳,,雨水冲刷后形成的石灰浆布满墙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方城两侧有八字墙,琉璃瓦屋顶,两层须弥座,墙面四角有砖雕花纹,墙脊为琉璃瓦。四周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等,这些砖雕是明初的艺术杰作,经过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开拱门式隧道,有台阶可步入,台阶有54级,拾级而上,出了甬道各有石级可登上明楼,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正面向南开三孔券门,东西北三面中部各开一券门,楼内用方砖铺地。方城、明楼及隧道,增添了孝陵庄严神秘的气氛,显示了帝王的无比威严和至高无上。

最后我们来到了宝城宝顶,宝城指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圆形,四周砖墙长1000多米,墙壁高约7米,墙顶厚约2.1米,以条石做基础。宝顶即独龙阜。是直径约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下面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宫。坟丘上面加筑了卵石层,既可以防止雨水冲刷,也可以防盗。宝顶外侧开有排水用的沟渠。

《明孝陵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